期權精靈-深航東航相關安全事件調查結果
侏羅紀早期極熱事件:生物滅絕與熱帶風暴肆虐原創:韓中近年來,有關全球變暖、大規模幹旱、森林大火、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厄爾尼諾等極端氣候的報道和災難性新聞屢見不鮮。當我們在辦公室吹著空調享受涼爽夏日和溫暖冬季的時候可能以為這些不過只是危言聳聽,然而世界末日級別的環境和氣候巨變卻在悄然發生。近百年以來,闊步前進的工業革命步伐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使得CO2以地質歷史時期前所未有的速度排放。目前大氣CO2濃度相較于工業革命之前已經上升了130ppm,而過去80萬年冰期和間冰期之間,大氣CO2濃度波動幅度卻只有80ppm。自1880年以來,地球表面年平均溫度增加了1°C(±0.2°C),並將以每十年0.2°C的速率持續增長(圖1)。這些都是極短時間尺度事件(數年/十年),人類能直接感知、觀察和認識到的,然而在較長時間尺度上(數百/千年),有學者預測,隨著全球升溫的加劇,全球海洋溶解氧含量會持續降低,很可能形成一個缺氧的大洋;極端氣候的強度和頻率也會明顯增加,使得地球上的物種加速消亡,很可能成為地球上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些預測都是真的嗎?相對于地質歷史,人類所記錄到的歷史極其短暫,僅依靠這種短期的觀察無法準確地認識全球急劇升溫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對環境、氣候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尤其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圖1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與年平均溫度距平圖(IPCC錛 2014)大氣二氧化碳(CO2,綠色)、甲烷(CH4,橙色)和氧化亞氮(N2O、紅色)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是從冰芯資料(點)和直接大氣測量(線)中確定的;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溫度線的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數據來源圖2 地質歷史時期溫室和冰室交替的氣候狀態,以及中生代以來的典型快速增溫事件和全球大洋缺氧事件,修改自Trabucho-Alexandre et al. (2012)P-T: 二疊紀-三疊紀界線事件、T-J:三疊紀-侏羅紀界線事件、TOAE:早侏羅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OAE 1a:白堊紀Aptian早期大洋缺氧事件、 OAE 2: Cenomanian末期大洋缺氧事件、PETM: Paleocene-Eocene極熱事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長河中,地球一直在溫室與冰室氣候的交替中度過,雖然人類起源于冰室氣候條件下,即高緯度大陸地區以存在冰蓋為特征,但是地球大部分時間卻處于溫暖的溫室氣候狀態(圖2)。陸地霸主恐龍橫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是離我們最近且長期處于溫室氣候狀態的時期,大氣CO2濃度和溫度遠遠超過現今,發生過多次千年尺度的快速增溫事件,與今天全球變暖具有非常好的可對比性。“將今論古”是地質學的方法論,而“以古鑑今”則是預測未來的鑰匙。解析這些快速增溫事件期間的環境氣候變化及其與生物演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當前所爭論的溫室氣體排放所產生的氣候、生物效應問題,同時為未來全球變化提供預測。早侏羅世Toarcian早期(~183Ma),大量輕碳注入大氣-海洋系統中,造成一次快速的增溫事件,北半球中緯度的海水表層溫度升高7-10℃,並伴隨全球海洋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