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彩贏錢秘訣-李雅靜碩士論文 作者:benson 2020 年 8 月 8 日 生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生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 萬物皆同,萬物皆不同。任何事物之間都有相似性,只不過相似程度有大小而已;任何事物之間都有差異性,只不過差異程度有大小而已。類比是重要的科研方法。通過類比,時時彩贏錢秘訣可以實現交叉學科的創新。1.生活閱歷怎樣影響科技創新?生活與科技創新似乎是兩個完全無關的領域,而實際上,兩者密切相連。生活的見識和經驗可以決定科技創新的高度,因為很多創新是受生活中的見識啟發而產生的。人的想像力受所見所聞限制,不會超出見聞的範圍。聯想的東西可以既不是曾經看到的,也不是曾經聽到的,但都是基于所見所聞而聯想到的。比如飛機,在發明之前,沒有人見過,但是通過飛鳥而聯想到的。沒有見過飛鳥的人,絕對發明不了飛機。船、潛艇的發明也是由見過魚兒遊泳的人發明的。電燈是由見過蠟燭、火柴或太陽的人發明的,瞎子絕對想不到發明電燈。常言道:“見多識廣”,就是這個意思。見聞的廣度決定了創新的高度。親近大自然,多參加戶外活動和旅遊是增加見聞的重要渠道。大自然是一座知識寶庫。大自然裡不僅有物質類的黃金、鑽石,也有知識類的黃金、鑽石。心裡裝著要找黃金、鑽石的想法,才能找到黃金、鑽石。其實很多發明創造可以通過借鑑大自然的東西而完成,如仿生學。如何從生活中得到啟示呢?需要做到三個方面:興趣、探究、聯想。(1)興趣:對所有見到或聽到的東西都感興趣,即興趣要廣泛。不能只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感興趣,其他與專業無關的一概不聞不問。否則,就會“視而不見”。比如,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李雅靜碩士論文如果到了海邊,就要利用觀光的時間順便觀察一下海浪、潮汐等現象,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如果到了山區,就要利用觀光的時間順便觀察一下地形地貌、路邊的岩石和地層等地理和地質現象。(2)探究:只看還不夠,對看到的現象還要問個“為什麼”,這樣才能驅使你更進一步觀察,並發現深層次的東西,期貨期權發現問題。只有問“為什麼”,才能去理解各種現象的發生,並應用到自己的科研創新中去。例如,很多人都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來,但只有牛頓問了個為什麼,即“為什麼會向下掉,而不是向上?”,結果受到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3)聯想:就是把生活中看到的現象往自己的專業問題上聯想。這就要求,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時,懷裡始終揣著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難題,即帶著專業問題到生活中觀察、思考。只要白天想,夜裡想,金莎擇偶標準工作時想,遊玩時也想,無時不在想,無處不在想,想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茅塞頓開,科研難題就會被突破。古人講,“心想事成”,絕對是基于無數經驗總結出來的真理。受生活中看到的現象啟發,從而做出重大科技創新的實例數不勝數。再隨便舉個例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Lotfi Zadeh院士是怎樣提出數學上的模糊集(Fuzzy Set)的呢?就是從生活中的事例受到了啟發。據陳德旺2020.5.8科學網博文:“在經典集合論中,一個元素要不屬于一個集合,要不不屬于,隸屬度非0即1,是個離散變量。Zadeh先生發現在人類的一些經驗和感知的語言表述中,存在模糊現象(比如年輕人,美女,很熱等等),很難分得很特別清楚。由此他就創造出了模糊集合(Fuzzy Set)的概念。在模糊集中,隸屬度在[0 1]之間,是個連續變量。”2.如何通過生活訓練科研能力?科研能力訓練並非必須通過科研活動才能完成,通過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同樣可以,因為生活中的問題和科研中的問題都是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思路卻是相似的。如果要考察一個人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來測試。善于解決生活問題、善于在生活中創新的人,其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都不會差。因此,通過訓練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可以訓練科研能力;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可以反映科研能力。所以,科研能力訓練不一定必須要由高校或科研單位來訓練,什麼單位都可以,家庭也完全可以勝任。所以,科研能力訓練完全可以從娃娃就開始(金振奎,培養研究能力與興趣應從娃娃抓起,中國科學報,2019.11.25),例如讓娃娃組裝玩具、琢磨遊戲的新玩法等等。 推薦閱讀:金振奎等.《科研論文寫作方法與技巧》.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8(主要內容:為什麼要會寫論文、科技論文、綜述論文、社科類論文、課題申請書、口頭匯報、評審意見、投標書、寫作技巧 等等。圖書鏈接:https://item.jd.com/29658329179.html )由中國創立盆地氣象學張學文 2006年我國的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確實,多年封閉的中國經歷了近100年的向西方學習的階段,現在不能總是當學生,而應當開始搞點從0到1的,前人或者國外沒有的東西了。 科學技術大會上讓氣象人高興的還有氣象界的葉老曾經獲得了國家最高的科學進步獎勵,要記住葉篤正與陶詩言等學者創立的高原氣象學是葉老獲獎的重要一環。確實,過去我們在外國人建立的植物分類體系中,為自己發現一個新物種而自豪,或者為發現一個新彗星而驕傲。而葉老的工作則是在科學殿堂裡建立一個新的學科! 這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我不由地回蕩起多年的一個話題:應當由中國人創立盆地氣象學。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氣象衛星的照片讓我明確了每冬必到新疆準噶爾盆地的低雲霧的雲頂輪廓線幾乎就是盆地四週山地的等高線。換言之,2020女排亞洲杯取消這些特殊的雲,原來就是裝在盆地內的雲,而不是隨便漫遊四方的雲。難怪它們可以滯留在盆地內多日不散,而且可以形成濃霧或者微雪天氣。每年冬天新疆的低雲霧反復在告訴我,它是多日少動的雲、與盆地密切相關的雲,它特性十足! 我還聯想四川為什麼是我國的多雲中心,為什麼那裡多霧,塔裡木盆地的降水為什麼那麼難預告(西風帶的很多天氣學知識在那裡不靈了)? …就在這些問題的年年敲打下,也在“有高原氣象學,為什麼不能有盆地氣象”的反問下,“盆地氣象學”5個字浮現到了我的眼前。1986年的“盆地氣象學問題”[《新疆氣象》,1986年,10期,2-4頁],葡京皇牌天下娛樂場2003年的“盆地氣象學及其一些概念” [《新疆氣象》,2003,5期4-5,26卷] 是我寫出的初步認識。2012年9月18日中國氣象報就此有報道(對我採訪)。不妨把“研究盆地(可以包括它四週的山)對天氣氣候(主要指當地)的影響的知識體系稱為盆地氣象學”。我認為中國是個多盆地的國家,塔裡木、準噶爾、四川、柴達木是大盆地,還有很多小一些的盆地(包括所有的湖泊,以至雲南的各個小壩子),它們涉及的人口數量在2億以上(以上單指國內,而在非洲的剛果盆地是非洲的熱帶雨林)。盆地氣象有很多特點,忽視這些特點就提鍊不出對應的概念和規律,重視這些特點就會發現特有的概念和規律。開展盆地氣象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我們不能把全球的盆地都拿來統一對比分析其氣候特征嗎? 記得當年我與學友鄧子風高工談這個事,他不僅同意做宣傳,時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的章基嘉請他細談,並表示你們搞我給你們當顧問。北京大學的陳受鈞教授也曾十分支持這個研究。世紀之交新疆氣象研究所升格,我曾經建議以“盆地氣象研究所”命名之。 80-90 年代中國氣象局遊來光研究員看中了準噶爾盆地的低雲的特殊性,他與新疆同志開展了關于它的系統的雲物理學研究,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我覺得從新視角梳理已知的事實,積極開展盆地氣象學研究應當是我們的使命,因為我們是多盆地的國家,因為盆地有2億人口,李雅靜碩士論文因為我們要成為“創新型的國家”,因為我們也在變成氣象強國… 老一代已經為高原氣象學奠基,新一代在繼承其事業的同時也應當開拓新領域,願盆地氣象學早日在東方創生。 (本稿原寫于2006年,現在,2020 05,是其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