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勇士-聯合國將向黎巴嫩撥出900萬美元
讓學生成為講台上的主角以研究性學習促進地理新課標的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一文中指出:新一輪課程改革取得的重要進展之一是:突出學生的發展,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地理新課程設置必修學分6分,跨人文與社會及科學兩個學習領域,其實施過程中的核心理念同樣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學生能夠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要體現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新的教育思想。如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落實這些先進的理念,是所有地理新課程的實施者都在苦苦求索的課題。在我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將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最大可能地運用到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過程中,讓地理課堂的主講人由學生來替換老師,讓地理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體驗學習本身的快樂的場所,這對于新課標的落實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一、新課改要求我們大力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必要性)在新課改的各項目標中,我們需要仔細體會以下幾條:1、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亦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現狀。3、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4、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眾所週知,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會科學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